門診中有不少體檢B超時發(fā)現(xiàn)膽囊息肉的病人,病人常常對膽囊息肉比較擔心,擔心膽囊息肉癌變。我們應該如何來判斷膽囊息肉呢?
膽囊息肉分三類:膽固醇結晶、真性息肉、息肉型早期膽囊癌。
1、膽固醇結晶最常見,往往是多發(fā)的,B超下多為強回聲,有些松散的結晶也表現(xiàn)為中回聲,一般沒有什么不舒服。這個類型對人體沒有多少危害,可以隨訪B超就行。
2、真性息肉是膽囊壁上的組織病變,主要有腺瘤、腺肌增生、炎性息肉等,其中當腺瘤、腺肌增生>25px時具有潛在的癌變可能。
3、息肉型早期膽囊癌比較少見,一般增長速度比較快。
4、其中膽固醇結晶和炎性息肉在隨訪中有變小的可能。
所以我們一般本著以下的原則來處理:
1.選擇可靠的醫(yī)院做肝膽B(tài)超,最好經(jīng)過為期一年以上的每三個月一次的超聲比較。
2.息肉直徑<10mm,僅有消化不良癥狀(腹脹、噯氣等),可以保守治療;有明顯膽絞痛患者,尤其是伴有膽結石,行膽囊切除;無臨床癥狀且不具有膽囊息肉惡變的危險因素患者可以定期行超聲探查,如發(fā)現(xiàn)異常,則行預防性手術切除。
3.膽囊息肉直徑>10mm,年齡>50歲,單發(fā)病變,基底廣以及合并膽囊結石,已被認為是膽囊息肉惡變的危險因素,可以根據(jù)這些危險因素來選取適宜手術的患者。這些指征只能說明癌變機率高,而不能視為良惡性診斷標準。因此不具備上述指征的病人仍有癌變的可能,只是可能性較小而已。
4.如果有比較明顯的右上腹部疼痛(甚至波及右肩背,右腰部等)等典型的膽囊炎癥狀,經(jīng)檢查發(fā)現(xiàn)膽囊息肉, 而癥狀又明顯影響精神和生活狀態(tài),應該根據(jù)具體病情,采取保膽取息或者切除膽囊,以免貽誤病情。
炎、石、肉“三兄弟”的關系
膽囊炎、膽囊結石、膽囊息肉都是常見的膽囊疾病,這“三兄弟”之間有沒有關系呢?
顧宏剛醫(yī)生解釋說,膽囊本身的炎癥比較少,大多是膽囊結石刺激產(chǎn)生。而膽囊息肉病中,有一部分本身是炎性的病變,比如炎性息肉,就是炎癥造成的。所以,膽囊息肉跟炎癥一定是有關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膽囊息肉都跟炎癥有關。
B超可初步判斷息肉性質
顧宏剛醫(yī)生介紹,膽囊息肉目前主要是依靠B超來診斷,其他還有超聲內(nèi)鏡、超聲造影及上腹部增強CT和核磁共振等,都可以作為輔助診斷的檢查。但是,首選或者推薦的還是普通B超檢查,因為B超檢查最直觀、最方便?!癇超對息肉的有無診斷率非常高,難點就在于性質的鑒別,判斷到底是否需要手術,或者什么程度需要手術。所以,輔助診斷的一些檢查方法可用于鑒別是否有惡性傾向還是單純的膽固醇性息肉等。”
B超檢查也可以從息肉的大小、形態(tài)等方面來做一些初步的鑒別。
大小:
息肉的大小是判斷良惡性的重要依據(jù)。多發(fā)的2—3毫米的病變,膽固醇息肉的可能性是最大的。3—7毫米的可能是膽固醇性息肉,也可能是腫瘤樣病變(比如腺瘤),或者其他非腫瘤性的良性疾病。這時候,B超檢查就需要看清息肉的血流情況等其他更多的信息。7—10毫米的息肉,惡性的可能性就更高了。大于1厘米的息肉,膽固醇性息肉的可能性就非常小,多數(shù)是腫瘤性的疾病,以腺瘤為主,也有可能是早期的癌變。
數(shù)量:
多發(fā)性的息肉惡變的幾率相對較低,單發(fā)的就要更加警惕了。
活動度:
息肉長到一定程度可能需要跟結石相鑒別。B超下息肉是低回聲或中回聲組織,而結石是高回聲組織,這是鑒別息肉和結石的主要判斷依據(jù)。另外一個依據(jù)就是活動度,如果是會浮動的就是結石,息肉是不會浮動的。
蒂的形態(tài):
有些息肉就像梨一樣,看上去挺大的,但連接的蒂就像梨的柄梗一樣細長,這些形態(tài)的息肉多數(shù)是良性的。有些息肉整個附著在膽囊壁上,蒂比較寬、厚,就要引起警惕了,有可能是早期的惡性病變,或者將來有可能容易惡變。有肝膽外科問題可以咨詢熱心醫(yī)生。
標簽:肝膽外科,膽囊息肉
copyright © 2012-2024 廈門沃鴻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閩ICP備13021446號-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