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評

  • 中評

  • 差評

服務態(tài)度
專業(yè)水平
回復速度

暫無醫(yī)生回答,是否關閉本次聊天對話?

胰腺癌 胰腺癌癥狀 胰腺癌治療 胰腺癌護理 咨詢醫(yī)生 相關疾?。?nbsp;胰腺炎胃癌

疾病百科 > 腫瘤科 > 腫瘤內/外科 > 胰腺癌

胰腺腫瘤有良性的嗎 胰腺長瘤有良性的嗎

  常見的胰腺良性腫瘤主要包括胰腺囊性腫瘤(漿液性和黏液性囊性腫瘤和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實性假乳頭狀瘤及無功能胰島細胞瘤等。這類腫瘤多發(fā)病隱匿、癥狀不典型、又缺乏特異性的早期診斷方法。


  問:胰腺腫瘤哪家醫(yī)院好

  答:在百度上查。


  臨床表現:早期臨床癥狀較少或不典型, 多數病人是在體檢或在其它疾病的檢查中偶然發(fā)現。腫塊較大可引起壓迫癥狀,如腹脹、惡心、嘔吐等。部分神經內分泌腫瘤能分泌激素,產生相關癥狀如低血糖。

  診斷:B超常用于胰腺疾病的篩選檢查,因受胃腸道氣體的影響,難以作出準確的診斷。CT和MRI是胰腺疾病最常見、最有效的檢查方法。CT血管成像、MRI三維重建血管成像及MRI膽胰管成像可顯示胰腺腫瘤和周圍血管、膽道及胰管之間的關系,為手術切除提供指導。超聲內鏡(EUS)有助于區(qū)分胰腺假性囊腫和實性腫瘤。EUS引導下細針穿刺能明確腫塊病理性質。

  治療:目前主張胰腺良性腫瘤應盡早手術。因為除了漿液性囊腺瘤之外,其他都有惡變潛能。對于漿液性囊腺瘤,如果術前能夠取得病理學診斷且腫瘤直徑<3cm,無臨床癥狀,可嚴密隨診觀察,可先不予手術。

  手術方式:包括腫瘤摘除術、胰腺節(jié)段切除術、保留十二指腸胰頭切除術、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及胰體尾部切除術等。

  胰腺癌進展快,治療手段少,預后差,一旦確診,對患者打擊沉重,如果沒有手術,多數患者生存不超過一年。但臨床上偶爾也能遇到存活數年甚至數十年的“胰腺癌”患者.究竟是治療的奇跡還是診斷的誤判?

  胰腺癌術前診斷主要靠影像學。CT是公認的最佳技術,“胰腺腫塊、肝臟/腹膜后淋巴結轉移、局部血管侵犯”是診斷胰腺癌的主要影像學指標。至于這些指標有哪些具體評判標準,還需與哪些疾病鑒別,則少有系統研究?,F就胰腺癌與良性非腫瘤性胰腺病變影像鑒別談幾點體會。

  1 胰腺癌相關影像表現鑒別

  1.1 胰腺腫塊 胰腺腫塊是胰腺癌診斷的影像學基礎,也見于多種其他胰腺疾病。典型的胰腺癌表現為胰腺內邊緣模糊、膨脹性生長的實質性腫塊,其遠端胰腺多有水腫性胰腺炎并主胰管輕度增寬.腫瘤內和腫瘤遠端一般沒有大面積壞死,增強掃描,腫瘤實質部分呈“延遲強化”。表現為胰腺腫塊的良性非腫瘤性病變有胰頭炎性結節(jié)、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假腫瘤性胰頭炎、局限性急性胰腺炎、胰腺內假性囊腫、胰腺分裂相關胰腺炎、慢性硬化性胰腺炎、不均勻脂肪沉積、胰腺發(fā)育異常等,這些病變多為炎性。少數與解剖異常和退變相關,只要診斷明確,治療得當,多數能治愈。影像學上,上述病變可呈實質性或囊實性.由于病理基礎不同,其影像表現形式多樣.但下述表現仍有提示價值(可單獨出現也可聯合出現):

  實性腫塊: ① 體積較大,膨脹性生長,質地均勻;② 動態(tài)增強掃描,腫塊呈“漸進式”強化,延遲像強化幅度比正常胰腺組織高;③ 平掃及增強掃描,增大的胰頭信號/密度正常,梗阻點局部未見明確腫塊。梗阻點遠端胰腺體尾部明顯萎縮、胰管擴張:④ 病變浸潤性生長,與正常胰腺組織相互滲透,胰管自由穿行于“病變”內而無明顯的梗阻性擴張。

  囊性腫塊: ① 腫塊內有明顯的管狀結構和壞死囊變;② 可伴有明顯的胰周病變;⑧ 腫塊內部及其遠端胰腺大面積毀損.增強掃描不強化或延遲強化,若伴胰周廣泛纖維化、肉芽腫病變,則診斷意義更大。

  1.2 胰周、腹膜后病變 “腹膜后淋巴結轉移、大血管侵犯”常被解讀為胰腺癌沒有手術機會的標志。本人研究表明.這些表現與胰腺炎形成的胰周炎性肉芽腫和腹膜后纖維化表現極為相似. 若胰周病變范圍很大且邊緣模糊.而胰腺內見不到明顯腫塊或胰腺內病變遠比胰腺旁病變小,經半年以上隨訪,這些病變無明顯進展甚至有所縮小,且始終沒有肝轉移,無論從臨床還是生物學行為上講,均應考慮良性可能。

  胰源性門靜脈高壓癥繼發(fā)于脾靜脈閉塞.表現為胃大彎側靜脈明顯迂曲、擴張,嚴重者可見到胃壁增厚、水腫,灌注減低現象。研究表明,嚴重的胰源性門靜脈高壓癥與重度急/慢性胰腺炎關系密切,而胰腺癌引起的胰源性門靜脈高壓癥不僅發(fā)生率較低,程度也較輕,本人遇6例胰源性門靜脈高壓癥,其中5例嚴重者經隨訪都與慢性胰腺炎有關。

  1.3 肝轉移 胰腺癌肝轉移表現為肝內多發(fā)圓形實質性病灶,增強掃描有邊緣強化,不難診斷。由于肝轉移出現早且變化快.可作為胰腺癌輔助診斷指標。本人隨訪發(fā)現。伴有肝轉移者多數沒有胰周、大血管廣泛侵犯,這種現象有否普遍鑒別意義。還有待大樣本、長期隨訪證實。經EST或支架置入減黃、合并肝內外膽管結石或長期患病、體質明顯下降者,偶可出現膽管炎和膽管周圍膿腫.后者在不成熟期或吸收期的影像表現與肝轉移類似。但經有效抗炎后復查.一般都能明確診斷。

  2 從胰腺癌隨訪想到的

  “胰腺癌”手術切除率僅9%.切除者的中位生存時間20個月,不能手術者10~12個月,有轉移者僅4~6個月??偟?年生存率不超過5%”。由于取標本難,多數患者沒有病理,靠綜合分析得出臨床診斷,這其中也許就存在誤診,對這些患者,規(guī)范的影像學隨訪價值很大。遺憾的是,由于醫(yī)患雙方未堅持。許多患者錯失了糾正診斷的機會。單純的生存時間回顧性研究不能說明死因、腫瘤倍增時間、轉移等伴隨病變演變特點,從影像學角度講,既不能肯定“胰腺癌”診斷,也不能證明患者一定死于胰腺癌及其并發(fā)癥。

  近年來,隨著高檔CT、MRI的日益普及,經驗的不斷積累。在非腫瘤性胰腺疾病和胰腺癌鑒別方面,影像學已取得不少進步,也提出了硬化性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假腫瘤性胰頭炎、胰腺分裂、不均勻脂肪沉積及胰周腹膜后纖維化等易誤診為胰腺癌的良性胰腺病變的影像診斷標準。以“胰腺腫塊、胰周病變、大血管侵犯、肝轉移”為標志的傳統“胰腺癌”影像診斷標準不僅見于胰腺癌,還見于許多良性非腫瘤性胰腺病變,應提高認識并加強相關知識的宣傳。

  胰腺癌鑒別診斷水平的提高需要外科、內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學科專家共同努力,取長補短。這里僅從影像學角度談談可以努力的幾個方向。

  2.1 加強對經典胰腺癌生長特點的影像學研究

  有效治療手段的匱乏客觀上使觀察胰腺癌自然生長規(guī)律成為可能。選擇未對胰腺癌原發(fā)癌灶采取諸如手術切除、HIFU、粒子植入、伽瑪刀、EUS—FNA、支架植入等局部治療的患者.以月為單位CT/MRI動態(tài)隨訪,由2名以上有經驗的影像學專家比較其前后變化,評價其原發(fā)灶、轉移灶的倍增時間和對胰周的侵犯特點。

  2.2 更新/充實急性、慢性胰腺炎知識

  隨著治療、檢查技術的進步和普及,急性胰腺炎的“腹痛+淀粉酶升高+以壞死、滲出為特征的影像表現”診斷標準正日益受到不典型病例的挑戰(zhàn),研究表明,淀粉酶可在數小時內迅速變化。單純水腫性胰腺炎的水腫、滲出表現可在數天內完全恢復正常,而壞死胰腺炎的影像學表現可能持續(xù)數年甚至終生。

  2.3 建立“排除胰腺癌診斷臨床標準”

  “胰腺癌”患者就診時多數已無手術機會,本人認為,只要沒有準確病理證據.均不應放棄,隨訪過程中,如符合下列條件者,甚至可以考慮解除“胰腺癌”臨床診斷或診斷“臨床治愈”:①未采取對原發(fā)灶局部刺激的保守治療(化療、中藥、抗炎等)或膽腸吻合術等姑息性手術,經半年以上隨訪,原病灶體積不變、明顯縮小或消失。②經對原發(fā)灶局部有刺激作用的治療(射頻、HIFU、氬氦刀、支架置人等),經1年以上隨訪,胰腺病灶壞死、不變或縮小,則提示原“胰腺癌”診斷可疑,如隨訪2年以上,胰腺病灶縮小或不變.則可臨床排除“胰腺癌”。③上述各種治療,經1年以上隨訪,肝臟和腹膜后淋巴結未出現轉移或原有肝臟、腹膜后病變不變、縮小或消失。上述標準中,第①、②條必須同時滿足第③條才能排除“胰腺癌”診斷或符合臨床治愈。無論是在隨訪期問,還是排除胰腺癌診斷/臨床治愈之后,面對嚴重損傷的胰腺。都應長期堅持養(yǎng)護胰腺、防治感染等并發(fā)癥,切勿輕易放棄。

  2.4 胰腺癌與胰腺炎相互關系影像研究

  文獻報道,與胰腺炎相關的胰腺癌僅占胰腺癌發(fā)病總數的5%左右,這個報道的統計方法是否科學、結果是否可靠都有待進一步證實。從胰腺癌生物學行為和邏輯上講,胰腺癌可能是急性胰腺炎的誘因,也可能是慢性胰腺炎的結果。大樣本經典胰腺癌資料的回顧性分析,可解開這個謎團。

  在顯示胰腺癌、胰腺炎鑒別特點方面,高檔CT、MRI規(guī)范掃描(≤3mm薄層、胰腺雙期或多期增強掃描)價值最大。凡有診斷疑問者,均應以1~3個月為間隔定期隨訪,并請消化內科、膽胰外科、放射科專家共同研討.隨時調整診治方案。

  以胰腺炎為代表的良性非腫瘤性胰腺病變與胰腺癌的鑒別是大課題,許多國外學者堅持病理診斷使研究難度加大,堅持臨床隨訪至少半年,也許就能得到真實、準確的診斷。


標簽:胰腺腫瘤,胰腺癌,胰腺良性腫瘤

copyright © 2012-2024 廈門沃鴻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閩ICP備13021446號-19

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閩公網安備 3502030200107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