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是一種由于食管下括約肌功能異常,導致胃酸、胃酶等內容物反流進入食管的疾病。當酸堿等成分反流導致食管黏膜破損時就是反流性食管炎。這其實很好理解,你的胃就好像是一個水瓶,食管下括約肌就好像是瓶塞,當你的塞子沒有蓋緊的時候,水瓶里的東西自然容易隨著水瓶搖晃而溢出。和熱心醫(yī)生一起看看反流性食管炎怎樣治吧。
答:這有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注意清淡飲食,保持心情舒暢,不要緊張。
反流性食管炎如何治療?
1、西醫(yī)治療
內科治療的目的是減輕反流及減少胃分泌物的刺激及腐蝕。一般無主訴癥狀的滑動疝不需治療。有輕度反流性食管炎癥狀或因年齡、合并其他疾病及不愿手術者可行內科治療。藥物治療方面可用制酸劑中和胃酸,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對胃排空延長可用胃動力藥物如多潘立酮(嗎丁啉)、伊托必利等,H2受體拮抗藥或質子泵抑制藥可減少胃酸及蛋白酶分泌。抑酸藥物與促動力藥物聯合應用對部分患者可提高療效。
2、中醫(yī)治療
臨床上常分7型辨治。
肝胃不和:癥見燒心,反酸,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每因情志因素而發(fā)作,胃脘脹悶,連及兩脅,善太息,噯氣頻頻,大便不暢。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方選柴胡疏肝散合香蘇散加減。中成藥有氣滯胃痛顆粒、胃蘇顆粒。
肝胃郁熱:癥見燒心、反酸不止,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痛如燒灼,口干口苦,心煩易怒,嘈雜不適,大便不爽或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或數。治宜清肝泄熱,和胃降逆,方選化肝煎合左金丸加減。中成藥有加味左金丸。
痰氣郁阻:癥見咽喉不適,如有物梗阻,吞之不下,甚則咽痛,每因情志不暢而加重,時有燒心反酸,嘈雜不適,或咽癢咳嗽,或痰鳴氣喘,或聲音嘶啞,納差,大便不爽。舌淡,苔白或白膩,脈弦滑。治宜開郁化痰,和胃降逆,方選半夏厚樸湯加減。中成藥有沉香順氣丸、木香順氣丸。
中虛氣逆:癥見反酸,泛吐清水,胃脘冷痛、脹滿,食欲不振,噯氣,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宜補中健脾,和胃降逆,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加減。中成藥有香砂養(yǎng)胃丸、香砂六君片。
胃陰虧虛:癥見嘈雜燒心,胸骨后或胃脘部隱痛,口干咽燥,渴不欲飲,五心煩熱,乏力,或體瘦,大便干。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或數。治宜養(yǎng)陰益胃,和中降逆,方選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中成藥有陰虛胃痛顆粒、養(yǎng)胃舒膠囊。
氣血瘀阻:胸骨后或胃脘部刺痛,偶有燒心反酸,脘腹脹滿,或有吐血黑便,噯氣不舒,形體瘦弱,吞咽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弦。治宜理氣活血,和胃降逆,方選丹參飲合失笑散加味。中成藥有血府逐瘀顆粒、元胡止痛片。
寒熱錯雜:癥見胃脘痞塞、疼痛,燒心反酸,噯氣頻頻,嘔吐泄瀉。有時既見口苦、口干、口臭、胃中灼熱、想吃冷物,大便干燥等胃熱癥狀,又有胃部怕冷、進冷飲或胃部受寒后出現胃部不適、痛、脹等脾寒癥狀,舌苔白黃相間而膩,脈濡數或沉緩或沉弦。治宜辛開苦降,和胃降逆,方選半夏瀉心湯加減。中成藥有半夏瀉心片(丸)。
3、針刺治療
(1)體針 主穴為內關,足三里,備穴為肝俞、胃俞、上脘、公孫。
(2)耳針 取神門、胃、食管,中度刺激并留針。
中醫(yī)對本病的認識及治法方藥
”一、中醫(yī)對本病的認識
反流性食管炎隸屬于中醫(yī)“吐酸”“胃脘痛”“噎膈”等范疇,其病位在胃、食管等,與肝、膽、脾關系密切。主因飲食、稟賦及情志不調而誘發(fā)本病。
飲食:
① 嗜煙好酒:以中年人居多,煙酒之品入中焦脾胃易化熱生濕,濕熱交蒸,灼傷胃經。
② 貪食寒涼:脾者喜燥惡濕,寒涼之品誤入中焦,傷及陽氣,脾陽虧虛無以運化水濕,致濕濁內生,加重脾虛。
稟賦:
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后天失養(yǎng),可見脾腎兩虛之證。
情志:
?、?性情急躁:肝屬木,主條達,其氣向外而疏泄,急躁易怒可致肝氣疏泄太過——木旺乘土(例如暴怒可致氣血上沖于頭目而致中風)。
?、?情志不遂:焦慮、抑郁等情緒易致肝氣郁結,郁久化熱——木郁乘土。
上述病因,均可致脾虛失運,
日久脾氣下陷,胃失和降,發(fā)為本病。
二、治療思路
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發(fā)現,胃食管反流病有兩大病理基礎:酸反流和胃動力異常。根據反流物性質的不同,我們大致分為三型:酸反流、堿反流和混合型反流。
故治法上,以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思路,通過促進胃動力和抑酸,以和降胃氣,調整臟腑功能。這一點和西醫(yī)治法略有相似之處。但中醫(yī)治病求本,故重在調整氣機升降,調和氣血陰陽。
標簽:反流性食管炎,胸脯疼,反酸燒心
copyright © 2012-2024 廈門沃鴻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閩ICP備13021446號-19